上周美食营发文,是关于山药的。因为大家对山药比较熟悉,所以今天我们主要从实用性上,跟大家聊聊山药。大家购买以后有几个共同的小疑问,在此一并反馈。
名字的变迁
其实山药本不叫山药,在唐宋以前叫薯蓣。在《金匮要略》里,有个很出名的补虚方叫薯蓣丸,不叫山药丸。
从“薯蓣”到“山药”的演变还有个西方人看不懂的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避讳制度。对于君主、长官、圣贤、长辈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避讳之风自古便有,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最厉害的可能是避李世民的讳,厉害到连“观世音菩萨”都改叫“观音菩萨”了。
史料记载,唐代宗名叫李豫,为了避这个字音,“薯蓣”中的“蓣”改为药,变成了“薯药”;到了北宋时,又出了个宋英宗,叫赵曙,为了避这个字音,“薯”也改掉,“薯蓣”便更名为“山药”。
丑丑的怀山药
山药种类繁多,种植广泛,在各大产区都有品质绝佳的顶尖产品。比如河北蠡县麻山药、山东淄博的宫家细毛山药、福建泉州的山格淮山、广西桂平的金田淮山等等,都是上乘之选。
在这里,我们主要聊聊“四大怀药”之一的怀山药。主产地在河南焦作一带,古时候称为怀庆府,所以叫怀山药。中药行业里,一般认为它是道地药材。
对比一下,垆土铁棍山药看着黑不溜秋的、皮肤毛孔粗大、须毛丛生,还长紫斑。一般市场上,还真是少见如此“磕碜”的道地产品。
老话儿说了,好东西真不一定好看。怀山药很容易煮熟,而且煮很久也不散,吃起来面面的甜甜的,口感相当不错。
一方水土,一方产物
最道地的怀山药,还要加一个关键词:垆土。怀山药的生长土壤,又有沙土和垆土的区别。下图铁盘里,左边是垆土,是一种特别瓷实、坚硬的土。右边是沙土,看着就松散一些。
两种土质生长出来的山药也是有差别的:垆土山药一般长得弯弯扭扭,不怎么好看,但黏性更大,水分含量更少,品质更胜一筹。
现在,随着种植技术的改进,很多种植户,会提前深翻土地,而且种的时候也会打上孔,相对而言,长出来的垆土山药也不会太扭曲到不好清洗的程度。
由于原产地产量有限,能买到正宗沙土怀山也是不错的选择。
正所谓“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即使从河南当地选取最好的种苗,各地种植以后,长出来的山药也是有差别的。毕竟每个地方的水土、气候、海拔等都不一样。
怀山药怎么挑?
要想买到比较好的铁棍山药,主要记住以下几个小窍门。
1,看,看外观。一堆山药,各种各样,尽量挑丑的、细的、七扭八歪的。像开头照片里的山药,表皮颜色深,须毛多的,看着越丑越是好东西。铁棍山药通常直径1—2厘米,如果太粗或表皮太光滑、颜色太白净,就说明不是正宗的。
2,捏,捏松紧。垆土铁棍山药非常紧实,使出吃奶的劲儿也不容易捏碎。蒸熟又不容易散掉。而一般普通菜山药比较脆,一捏容易碎,切片炒或者蒸,很容易散掉。
3,折,看断面。把铁棍山药折断,可以看到断面细腻紧致,其肉质较硬,粉性(淀粉含量)足,断面有点儿象牙白,黏液也比菜山药少。普通山药不仅肉质比较松脆,没有这么紧实,且粉性也不够足。
4,掂,比手感。垆土铁棍山药密度比较大,所以跟挑西瓜一样,大小差不多的,越压手越好,也就是说密度大的略胜一筹。
5,尝,比口感。铁棍山药中水分含量少,山药多糖等含量丰富,煮出来液汁较浓,口感较干腻、甜香,入口觉得“面而甜”。一般的山药,甜味比较小,有点麻麻的感觉。
怀山药煮水:一味薯蓣饮
提到怀山药,真的推荐张锡纯的名方“一味薯蓣饮”。这也是大家买了怀山药以后,最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身体弱、气虚的,只要舌苔不厚腻的,都可以尝试。
这是一种缓补的方法,尤其适合虚弱的人慢慢补益。
徐文兵《饮食滋味》
山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所含的营养物质容易被人特别是被病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吸收利用。
中医认为山药味甘酸,主入脾肺、肾经,善于充实后天之气,滋养肺津。病弱的人无法消化吸收富含营养的五谷和肉食,只能缓慢滋补。山药,味甘酸,主入脾肺、肾经,善于充实后天之气,滋养肺津。
上次发文,有同学可怜地吐槽:
为什么呢?因为山药有酸敛收涩的特点,所以痰湿重,腹满有积滞的阴实体质的人不适合吃山药。山药固摄正气,同时也会留住邪气,所以如果有外感时,也不要吃。
山药豆:零余子
上次发文,有朋友问山药豆的问题。
山药豆不是果实,而是长在叶腋间的珠芽。种到地里也可以生根长叶,是个名副其实的全息产品。它还有个仙气飘飘的名字:零余子。
零余子也有补益功效。蒸了煮了蘸点白糖,口味还不错的。有时间做个糖葫芦啥的,就更加出彩了。
购买以后的保存铁棍山药山药比一般山药耐放,一般凉爽通风的地方即可。
温度太高太低都不适合存放,尽量不要放在暖气屋里,另外气温太低它也怕冻。上次有黑龙江的朋友问发货有没有保温箱,客服还特别建议不要买,防止冻坏。
今年的山药从地里挖出来就发货了,所以想要口感再好一些,可以放上几天再吃。一般红薯也是这样,买回家放两天吃,更甜一些。
淘宝客户端扫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