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每天一味中草药你买到的通草真的是通草么
TUhjnbcbe - 2021/10/26 20:52:00

当你进入药店购买通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接下来我要说到的情况,就是店员拿出了木通或者小通草,问你要哪一个,当你说你想要通草的时候,店员回答这两个都是通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通草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为什么会出现与木通和小通草混杂的情况呢?

先说结论,我们现在用的通草是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papyrifer(Hook.)KKoch的干燥茎髓,也就是通脱木的芯,摸起来跟泡沫塑料差不多,就叫通草,不叫木通,也不叫小通草。

通脱木属于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高度一般在1-3.5m,靠近地面的位置直径大概在6-9cm。

它的茎比较粗壮,树皮是深棕色,略有皱裂;新枝淡棕色或淡*棕色,有明显的叶痕和大型皮孔。也就是平时我们我们看见树干上叶柄掉落后在树上留下的疤疤癞癞痕迹以及树干上的突出点。

通脱木的茎虽然看起来很硬很直溜,但其实外强中干,可以说是银枪蜡头,里边是白色的芯,软软的,有点像泡沫塑料的感觉。

幼稚的时候只有薄薄一层,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向中心填充。

通脱木的新枝表面长着一层*色星状毛或容易脱落的灰*色柔毛,这层毛毛在通脱木长大后就会自然脱落。

它的叶子特别大,通常长在茎的顶部,长50-75厘米,宽50-70厘米,叶子摸起来有点像纸或者是薄革的质地。

长得就像手掌一样,有手掌就要有手指,所以叶子外周部分成5-11个小叶尖,每一个小叶尖通常占整片叶子全长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很少有能够占到三分之二的,小叶尖是类似椭圆形的,并且会再分2-3个小小叶尖,并且越外侧越尖。

向天的一面是深绿色的,没有毛,向地的一面长着密密麻麻的白色厚绒毛,边缘可能会有稀疏的锯齿,除了主叶脉以外的其他叶脉不是很明显。

它的叶柄长30-50厘米而且特别粗壮,没有毛;叶柄根部被绿色的托叶包起来一起长在茎上,呈锥形,长7.5厘米,上面长着淡棕色或白色厚绒毛。

通脱木的叶子是直接长在主干上的,它的花也一样,也是从主干上分出一个枝,这个枝大概50厘米或更长,枝上再分支,长15-25厘米,在这些枝和分枝中长着一些圆锥形的小叶,长1-3.5厘米,分支上长着花梗,最后组成了一个圆锥体的花团,这种生长方式也叫做圆锥花序。

小分支上的花梗长1-1.5厘米,花梗上就像伞骨一样长着更多的小花梗长3-5毫米,长着白色星状绒毛,并且在这些花梗上长着长条形的小叶子长2-6毫米。

花梗上开着淡*白色的小花;花萼长1毫米,也长着白色星状绒毛;每朵小花有4个三角形的花瓣长2毫米,外面长着星状厚绒毛;雄蕊和花瓣一样多,花丝长约3毫米;子房2室;有两个花柱。

果实直径约4毫米,球形,紫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

而我们现在所用的通草,则是通脱木茎的芯,就是我们上文说到的那个白色的芯,呈圆柱形,长20~40cm,直径1~2.5cm。表面纵行的浅沟。通草的质地特别轻,一吹都能吹跑,易折断,说起来折断通草特别解压,就跟捏气泡膜一样。圆柱的中部有直径0.3~1.5c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

说完了这些我们再聊回我们一开始说的通草、木通、小通草的问题。先说通草和小通草,这两个在药典上完全是两个药,通草是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papyrifer(Hook.)KKoch的干燥茎髓,小通草是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StachyurushimalaicusHook.f.etThoms.、中国旌节花StachyuruschinensisFranch.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Helwingiajaponica(Thunb.)Dietr.的干燥茎髓。

关于两者的区别,先说结论,无论从现代药理学中两者的化学成分含量,还是从动物实验中的效果,还是药典中的功效,差异都不大。淘宝上买通草的商家,有的说通草偏于下乳,小通草偏于利尿,却并没有给出相关的数据和结论的来源,仅仅是一家之言(存疑),但如果仅讨论下乳的效果,同时具有通气功效的通草应该优于小通草。

那么二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这要从小通草的来源说起,事实上,在建国以前,都是没有小通草这种药物的,有的仅仅是通草,不过那时候的通草饮片跟现在的不太一样,是切割成方片状的,也叫“方通”,它的边角料叫做“丝通”,工艺比较复杂,那个时候通草不论克,论张。

随着建国之后,国内秩序的逐渐建立,社会逐渐平稳,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通草的用量变大,渐渐供不应求,所谓有需求的地方就有人琢磨。就有人用与通草外形相似,但实际上要细一些而且是实心的小通草来充当通草,因其功效形态与通草类似,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最终在年的《药典》中将小通草单独拎出来作为一味新的中药品。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对这两个药的区别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市场上,小通草的价格也要低于通草,所以下次去药店可要分清呦。

最后再来说通草和木通,这两味药可以说是生生世世纠缠不清。通草这两个词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但那时候所说的通草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通草也就是通脱木,而是木通。

在那个时候通脱木叫什么呢?《山海经》中记载叫做“寇脱”,《尔雅》中则记载叫做“活脱”,可能是因为通脱木中的白芯可以趁着新鲜的时候剥脱出来,所以才叫做“活脱”吧。关于通脱木这个名字的由来比较靠谱的解释是这样的,说这种植物具有通的性质,脱木而得,所以叫做“通脱木”。

在唐代以前是没有“木通”这个词的,《药性论》率先提出“木通”一词,而在这个词条下正是当时的通草,也就是现在的木通科植物木通。从这里开始就拉开了通草和木通傻傻分不清的大幕。

同样是唐朝,一个特别厉害的医家写了一本叫做《本草拾遗》的书,书中即提到了作为通草(木通),还提到了通脱木(通草),并且书中还说,通脱木的芯轻白可爱,常被当地的女子拿来做饰品。这种混乱的情况愈演愈烈,甚至在坊间通脱木已经打下了通草名称使用权的半壁江山。

直到金元时期又有一个很厉害的医家叫做王好古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汤液本草》,里边第一次以木通和通草将二者区分开作为单独的词条进行描述。从这开始,木通彻底的丧失了“通草”的冠名权,通脱木大获全胜。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是列出了通草和通脱木,并且指出了当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当今之木通乃古之通草,一方面又一次厘清了这两味药的命名关系,同时也能看出民间关于这两味药的称呼是什么样子了。

而到了现在,木通就是木通,通草就是通脱木,这两个不是一味药,甚至都不是近亲,而是两种长相上差异很大,虽然大方向的功效很相似都是利水通淋的药物,但功效上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填完了开篇挖的坑,我们再来聊聊通草有什么用呢?先说药典,药典中是这么说的: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热淋证,水肿尿少,乳汁不下。”翻译过来就是治疗生完宝宝的妈妈不下奶,或者是治疗水肿并且小便少的患者。并且经常被用来治疗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也就是出现频率仅次于“肾虚”的“湿热”,《温病条辨》中就有很多方子用到了通草,比如“三仁汤”、“杏仁滑石汤”等等。

医院,通草最多的就是被用在“下奶”,无论是百度还是淘宝,一搜通草,准有通乳的词条紧跟其后,什么“下奶汤”、“下奶茶”、“追奶汤”等等很多很多,不过确实有研究发现,用通草作为佐料炖猪蹄,确实可以通乳,有需求的妈妈们可以尝试一下,医院找大夫哦。

最后再说一个通草的艺术造纸,对没错,并不是艺术造诣,而是艺术造纸,通草纸是古代广州画人作画时常用的纸。

是将通草的灌木茎髓切割而成。由于切割的树茎大小有限,因此每张纸都只有两三只巴掌那么大。通草纸虽小,却非常适合水彩画运色着墨的需要。

当水彩运用到质感丰富的通草纸上时,经过光的折射,能够呈现斑斓缤纷的效果,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绣,因此很受画师喜爱,18、19世纪,通草画作为广州的一种外销画,主要用于出口。

下面这段是给学医的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本草拾遗》:本功外,子味甘,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

《海药本草》:味温,平。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开宝本草》:味辛、甘,平,无*。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本草图经》:解诸*虫痛。

《药类法象》:灯草、通草,气平,味甘。

通阴窍涩不利,利小水,除水肿癃闭,与琥珀同。治五淋闭。

《药性赋》:味甘,平,无*。降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阴窍涩而不利,水肿闭而不行。涩、闭两俱立验,因有通草之名。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辛,阳也,无*。灯草同。

《象》云:治阴窍不利,行小水,除水肿闭,治五淋。生用。

《珍》云: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

《日华子》云: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平,味苦。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本草纲目》: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手太阴肺,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其气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本草经疏》:通草者,即木通也。禀清秋之气,兼得土之甘淡,故其味辛平。《别录》加甘,无*。又云:微寒,味甘而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少阴、太阳,亦入手少阴、太阳。能助西方秋气下降,故利小便,专泻气滞。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则约束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证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此主之。《本经》主除脾胃寒热者,以其通气利湿热也。其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以其味淡渗而气芬芳也。令人不忘者,心主记,心家之热去,则心清而不忘矣。湿热生虫,故又主恶虫。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者,脾家湿热壅盛则成疸,心脾之热不清则昏昏欲眠而心烦哕。音声出于肺,肺家之湿热去,则肺金之气清而音声出矣。治耳聋者,泄肾家之湿火也。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又《药性论》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下水,排脓止痛,及治人多睡,水肿浮大。陈士铎主理湿热小便数急疼,少腹虚满。日华子主妇人血闭,月候不匀,乳结下乳者,皆通窍之所致也。简误:木通性通利,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本草蒙筌》:味甘、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也,阳中阴也。无*。泻小肠火郁不散,非他药可伦;利膀胱水闭不行,与琥珀相等。消痈疽作肿,疗脾疸嗜眠。解烦哕,开耳聋,出音声,通鼻塞。行经下乳,催产坠胎。

通脱木,利水使阴窍通和,退肿令癃闭舒泰。更治产后,下乳如神。

谟按:通草、通脱木,经云:行水专利小肠,且多他证之治。既为良药,当勿传讹。奈何时医每以通草认作别条木通,以通脱木反呼名曰通草。致使市家真伪混卖,误人甚多。殊不知本草立名,各有意寓。通脱木因瓠中藏脱木得之,名竟直述。通草藤茎不甚长大,故以草称。木通系俗指葡萄藤茎,且大且长,特加木字。总曰通者孔窍悉同,行水利肠固并建效,其治他证,虽百木通不能及一通草矣。齐驱并驾,安得谓乎?《本草乘雅》:*中通理,故名通。草类藤曼,仍名草。枝头五叶,长夏作花,味辛气平。脾之用药通剂也。故除脾胃寒热,塞而不通,并九窍血脉关节,悉为脾土所摄故也。去恶虫,令不忘,即通九窍血脉关节之徵。经云:通因塞用,正此类也。

具此神通,则八万四千毛窍,有所闭塞,莫不令之开通。举九窍者,九窍为窍穴之总持耳,若关节血脉,又属身内之关津河道矣。

通草,草类木状,白瓤理通而轻脱也。木乘金制曰倚,金体用行曰商。受前此之木,生后此之金,离南而转西矣。盖通因塞用,脱因涩用,木司阴窍,肝所主也。故主利阴窍,治五淋,除水肿,下乳催生,解诸*虫痛耳。明目者,上通其木窍;泻肺者,泄肺之金郁,金郁则泄之,解表利小水也。然则泄金之用,正所以辅金之体,行木之用耳。

《药性解》:通草,味淡,性寒,无*,入肺、大小肠三经。与木通同功,特泻肺明目,退热行经,下乳通结,力尤胜之。

按:通草色白,宜其泻肺;味淡,故入小肠;性主通行,故又入大肠。

《药鉴》:气平,味甘淡,无*,阳也。泻小肠火郁不散,利膀胱水闭不行。消痈疽作肿,疗脾疸嗜眠。解烦哕,开耳聋,出音声,通鼻塞。行经出乳,催产堕胎。孕妇所忌。

《景岳全书》:亦名通草。味苦,气寒,沉也,降也。能利九窍,通关节,消浮肿,清火退热,除烦渴*疸,治耳聋目痛,天行时疾,头痛鼻塞目眩,泻小肠火郁,利膀胱热淋,导痰湿呕哕,消痈肿壅滞,热*恶疮,排脓止痛,通妇人血热经闭,下乳汁,消乳痈血块,催生下胎。若治小水急数疼痛,小腹虚满,宜加葱煎饮。若治喉痹咽痛,宜浓煎含咽。

《本草备要》:古名通脱木,轻通,利水退热。

白色气寒,体轻味淡。气寒则降,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则升,故入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治五淋水肿、目昏耳聋、鼻塞失音,淡通窍,寒降火,利肺气。退热催生。

《本经逢原》:通草轻虚色白,专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东垣言泻肺利小便,治五淋水肿癃闭,取气寒降,味淡而升。仲景当归四逆汤,用以通在里湿热也。妊妇勿服,以其通窍也。

《本草求真》:[批]清肺、通乳、利水。

通草专入肺、胃。气味甘淡,体轻色白,有类灯心。时珍曰:有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颂曰:古方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脱木,稀有用者。功用人肺,引热下降,及利小便,通淋治肿。杲曰:通草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也。与灯草同功,宜生用之。然灯心质小气寒,则兼降心火,此则兼入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之为异耳。时珍曰:通草色白而气寒,疏淡而体轻。况此体大气轻,渗淡殆甚,能升能降,既可入肺而清热,复能上行而通胃。东垣用此以治五种水肿癃闭,非取气寒能降,味淡能升之意乎。仲景用此合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大枣、甘草,名为当归四逆汤,以治伤寒邪入厥阴,非取通草以通营卫之意乎。但孕妇勿服。

《得配本草》:甘、淡,微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泻肺气,利阴窍,下五淋,通乳汁。能使经络流行,营卫通畅。以能开厥阴之关也。

佐琥珀、茯苓,泻火利水。

中寒者勿用。

《本经疏证》:木通之用,世类知其通水道。本经所载主治,一若悉主于血,无与乎水者,殊不知决气篇曰中焦受气是为血,则水乃血之母,血乃水之精,源同派别者也。且本经所载木通主治,核之素问灵枢如所谓九窍为水注之气者,脉为血之府者,营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者,经脉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并未尝水血分言。然则踞其源,治水即能治血,治血即能治水矣。矧又言津液已行,营卫大通糟粕以次传下,一若水谷入胃已后,苟津液未行,营卫未通,其糟粕不能下者,盖胃中水谷之精气,上注于肺,肺泌其清中之清者,归于心以生血脉,营一身,泌其清中之浊者,仍归于胃,以输降于小肠膀胱。试取本经首言除脾胃寒热,次及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则知木通于肺胃之交,真能为之承接疏瀹,使其气化通血化利者,即其茎小孔中通两头贯彻,不有合于主脉之心,化血之包络乎?不又有合于自胃而小肠,自小肠而膀胱,绝无阻隔乎?诚使气化通,血化利,清者升,浊者降,则在上之窍,自无碍神明之游行,在下之窍,自能济糟粕之输泻,则所谓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者,与通利水道,又岂有别耶?是本经举其全,后世只得其一节耳。抑后人多谓木通泻小肠者何居?夫心主血脉而合小肠,小肠者心脏传化之腑也。故先哲有云,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滞,是则血脉通利,即其通利小肠之本,小肠通利,正其通利血脉之功也。以是细参之,但在下则阳生阴中,在上则阴生阳中,其机无二,上而火中之水在小肠者,既和而能化,则在下水中之火属膀胱者,亦应之而能化,其机亦无二也。但不可谓其专司小肠,无与于膀胱,又不可谓其既入小肠,又入膀胱也。特病因于膀胱者,不得专主此耳。

然则仲景当归四逆汤之用木通也。为利水道设乎、为通血脉设乎?盖古人之用药也,宜于此不宜于彼者勿用,与他物不相和洽者勿用,功不两就者勿用。夫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岂无阴邪水饮阻隔阳气而然,且非水与寒勾,不用细辛,即桂枝亦导饮下气之物,其与茯苓泽泻同用者,不仅一处也。特化气化血,各有攸分,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气息之微极矣。斯时苟助阳壮气,用附子干姜等剂,原不妨厕茯苓泽泻于其间,使生者生,化者化,乃推其源不由气之不煦,而由血之不濡,则当归四逆汤者,既不能助阳壮气,反用茯苓泽泻以化其气为水而通昭然矣。然则通脉之物,不有人参麦门冬乎?夫惟血脉之行固以气,亦有血不泽而气不行者,故古人于经脉流通,每比之风与水。用干姜附子以振阳,犹之热盛而风生也;用当归芍药桂枝以生脉,犹之决渠以通道也。人参之通脉,为鼓其橐无论已。麦门冬之通脉,虽亦比于滑泽水道,然究协于土之焦枯而不通,终未洽乎源之不浚而不达,故浚血之源,非理心之用不可,欲通心之用于十二经十五络,非直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本不可,欲探其本,舍木通其谁哉?且人参麦门冬,能使其流,不能分其派也;能使其来,不能竟其委也。则所谓功克两就者,其又舍木通而奚属耶?《本草分经》:气寒,味淡,入肺胃。引热下行,而又能通气上达,通窍利肺。

图文编辑:朱昱林

排版:朱昱林

校正:*莹吴佳莹李周阳丁子峻

指导教师:张会永吴威魏延*

张会永

谢谢您的支持,鼓励老板赞赏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天一味中草药你买到的通草真的是通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