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川美食巡礼:摄魄追*的佛手山药
梅川中心学校张烈胜
山药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熟知的山药都呈棍状,如河南、山东等地出产的铁棍山药久负盛名。其口感脆爽,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是食家和医家的青睐之物。
山药,初名“薯蓣”,即“储余”之音转,因易于存储,可补饥馑,故称。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就有人种植,《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据《本草纲目》记载,由于唐代宗名李豫,为避其讳改名“薯药",后又避宋英宗赵曙讳,且因其长在山野,遂改名“山药”。其实在鄂西北及鄂东部分地区亦产山药,口感迥异于铁棍山药,软糯绵和,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均不亚于豫鲁之地山药。只是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名气没有铁棍山药那般响亮。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产生于鄂东的山药即佛手山药吧。佛手山药,顾名思义,它肯定与佛有缘,主要产地仅限于武穴市(原广济县)境内的梅川、余川和蕲春等地。佛手山药的生长对地理位置要求极为挑剔苛刻,而梅川、余川地处大别山南麓,是处丘陵密布且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界,日照、气候、土壤等适宜山药的种植与生长。其山药如人之掌。佛手佛手,佛之手掌也。那么佛从何而来呢?我们翻开历史就明白了。
武穴市的前身称“广济县”,始立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年),命名为“永宁县",唐天宝元年(公元年)改名为“广济县",其县治设在梅川。梅川自古以来号称“佛国",因其产生过一位佛教禅宗的顶级人物,这便是后来被称为禅宗四祖的道信。据史载,道信(公元年—年),俗姓司马,就诞生于梅川。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年),道信向三祖僧璨求法,26岁时,三祖授以衣钵,史称四祖。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年)道信在*梅破额山正觉寺(今四祖寺)传经讲法。及至以后,慧眼识少年弘忍(湖北*梅人,俗姓周),将其带至身边传道授业并将衣钵传之,是为五祖,后五祖又传之六祖惠能(广东人),于是乎禅宗文化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
相传道信出生于七品县官之家,家境富裕,生怀悲天悯人之情愫,尤其对那些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的山区农人予以深深同情,时常予以救济。道信少时聪慧过人、勤勉好学。读书课字之余,还跟江湖郎中学习把脉问诊,炮制药丸,冀学到扁鹊之术,解救众多病痛之人。在寻医问诊过程中,道信发现当地随处可见的山药乃一味极好的药材,因而屡屡开入药方,救人无数。毫不走眼的山药,在道信手中竟成了无价之宝。七八百年后明代医圣李时珍对山药赞誉有加,其巨著《本草纲目》称能治诸虚百损、疗五痨七伤、祛头面游风、治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强筋骨、益肾气、健脾胃、治泻痢、化痰涎、润皮毛、降血压、抗肿瘤、缓衰老,延年益寿......山药的药用价值,也就广传天下了。及至道信出家成了禅宗四祖,弘扬佛法,邑人为了表达对道信的由衷敬意,便将这种状如手掌的山药称之为“佛手山药"。现在它与铁棍山药一样,都是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传统特色农产品。
药食同源,佛手山药不仅是上好的药材,更是一味绝佳的食材。睿智的梅川人将之开发出各种美味,如拔丝山药、枣泥山药、炒熘山药片等,最负盛名的是山药豆泡排骨汤,口感独特,绵软糯香,肉美汤鲜。尤其在数九隆冬季节,邀几位亲朋好友围炉而坐,点一锅热气腾腾的佛手山药豆泡排骨汤,呡二两小酒,吃几块佛手山药,立时热血沸腾,周身暖意融融,再借兴吼几声京腔:“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早忘了门外凛冽的朔风、袭人的寒气。
现在医学进一步证明,佛手山药除了含有糖、蛋白质、钾及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元素,更是一种天然纤体美食,它含有足够的纤维,食后就会产生饱胀感,从而控制人的进食份量,达到现代人的减肥欲望。佛手山药,又成了硕男健妇们唇边心爱之物。近年来,武穴市为了传承佛手山药文化,相继开发研究出佛手山药的各种副产品,如山药面、山药酒等,并于年起举办了首届“佛手山药”的文化盛会,进一步弘扬佛教文化,让佛手山药美名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内外。
无论你离家多远多久,只要你是广济人,总会忘不了家乡的佛手山药排骨汤,它已融入到你的灵*里!
秋风起,天气凉,又到了吃山药豆泡排骨汤的季节。让我们托佛祖的福,沾佛祖的光,尽情享用这摄魄追*的佛手山药排骨汤吧!
来源
武穴文联
整编
武穴网wuxue.ccoo.cn
投稿邮箱
wxwg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