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似龙涎仍酽白,
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北海金齑鲙,
轻比东坡玉糁羹。
一个吃货朋友自号“小饕”,因为他的偶像是自号“老饕”的宋朝资深吃货苏东坡。别人读苏东坡的作品,学的是文思才气和人生豪气,他则照着苏大胡子的诗词四处寻找美食。他常常念叨,每次读了美食家苏东坡上面这首诗,都口舌生津,总梦想着去哪能好好尝尝这“东坡玉糁羹”。
要说“东坡玉糁羹”,得先讲讲“北海金齑鲙”。“金齑鲙”指的是江南的鲈鱼脍,唐人冯贽在他的《南部烟花记》一书中,说隋炀帝南巡,遍尝江南美味,吴地名厨特地烹制鲈鱼脍,切出细细的金橙丝搭伴配色,号“金齑玉鲙”。炀帝品尝后大大点赞:“金齑玉鲙,东南佳味也!”
其实最早让“金齑鲙”名扬千古的是西晋的张翰。《世说新语》说,苏州人张翰在国都洛阳当官,一日秋风乍起,老张顿起思乡之情,尤其想念故乡的菰菜、莼菜羹和鲈鱼脍,最终长叹一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抛富贵,舍名爵,竟是为了一条鱼的美味。
苏州张翰刻石
这条鱼的美味,甚至还可以让人放弃修行。清朝有叫个张大风的,学佛学道30年,持戒谨严,一个绝对的素食主义者。一天一个朋友烹制吴地鲈鱼,肉香扑鼻。大风先生大叫:天爷,原来这就是俺老张家的先辈张翰先生念念不忘的美食,咋能不尝尝呢?于是大快朵颐,从此开始食肉。(客有烹松江鲈鱼者,因大噱曰:此吾家季鹰所思,安得不啖,遂欣然一饱,从此肉食矣!——清周亮工《印人传》)
那为什么如此好吃的“金齑鲙”,在苏东坡的眼里还不如他们家自己烹煮的“东坡玉糁羹”呢?
“玉糁羹”到底是啥山珍海味?其实,这羹方就藏在诗题中。该诗的题目特别长,全诗28字,标题整整34个字。题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东坡玉糁羹”的主料竟是山芋,按照《本草纲目》记载,山芋,原称薯蓣,唐时避唐代宗李豫名讳,称山薯,宋朝时,又避宋英宗赵曙的讳,改称山芋,山芋正是我们今天的山药。过子指的是苏东坡的小儿子苏过。
这首诗是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所写。老苏到海南绝不是去旅游度假、避寒过冬的,而是被一路贬过去的。他才华绝世,但宦途坎坷,后半生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官的路上。虽然官场失意,但心胸旷达的苏大胡子总是一笑而过,更兼有着一手好厨艺,所以每到一地他都能根据当地食材开发出相应的美食,他也以吃货自居,自号“老饕”,走哪吃哪,做嘛嘛香!
苏东坡水调歌头词意图徐有武
苏东坡到海南的时候已经是61岁了。在这个蛮荒之地,苏家举目无亲,“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寒泉”。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说:当地人吃老鼠、蝙蝠,他试了试,根本无法下咽。眼见年过六旬的父亲日渐消瘦,孝顺的小儿子苏过突发奇想,用海南地产的山药给父亲烹制了一碗粥。药性平和、滋补脾胃的山药经过幼子的孝心熬制成粥,在苏东坡的嘴里倍感甘甜可口,老苏认为这是他此生吃到的最顶级的美味,没有之一,欣然命笔,写诗记事,并为此粥命名“东坡玉糁羹”。
苏老饕喜欢上了山药粥,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强烈地向所有的亲朋好友推荐山药养生,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弟苏辙、非常要好的朋友*庭坚、善画竹子的大画家文与可、学生张耒也都开始吃山药。我们上面说了,*庭坚一家都爱吃山药,就连山药发芽了,都舍不得扔掉。张耒是个胖子,接受苏老师的建议,开始烹制各种粥品包括山药粥食疗养生,累年而下,小张颇有心得,他写出了一部《粥谱》传世。后来陆游得到张氏《粥谱》,引为至宝,山药粥也自然成了陆放翁家里桌上必备粥品。
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能经常吃上“玉糁羹”,苏大学士开始在海南荒垦造田,开沟种起了山药,为此他又写了一首诗。
红藷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苏东坡海南种山药图徐有武
待到山药成熟,苏东坡自认为他家种出的山药简直能和河南淇县太行山上的山药相媲美,“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山药能当半年粮,肚子吃饱不想家,东坡居士甚至一点也不羡慕东汉那个修仙学道的马少游了。
年11月,温县成立全国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各地的山药种植专业户云集在我的家乡。我特意用家里的文元裕垆土地铁棍山药向海南的朋友换了些海南山药,约上吃货“小饕”,用海南山药和温县山药分别烹煮了好几次“东坡玉糁羹”!
一个字:得劲!
图中山药不知道是否是当年苏东坡曾经吃过种过的
秦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