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域太大,方言又多,山药、山芋、薯蓣,居然是指同一种东西,它还有其他名字,比如怀山、淮山、土薯、山薯、玉延、野薯、白山药……其实它的学名是薯蓣,这个名字太牛了,居然与两个皇帝的名字相冲:先是与唐朝第八位皇帝唐代宗李豫,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那位皇帝的“豫”字相冲,字不同,读音相同也不行,所以改“薯药”。后来又与宋朝第五位皇帝宋英宋赵曙,就是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那位皇帝的“曙”字相冲,再次避讳叫“山药”。
河南焦作,古称怀庆府,这里产的山药公认天下第一,著名的铁棍怀山就是产自这里,怀庆府的山药,简称“怀山”,至于其他名字,奇奇怪怪,古人信息传播途径少,各自命名,导致名字繁多,其中“山芋”一名最易混淆,因为有的地方把番薯也叫山芋。现在,大家比较多的叫法是,山药!
块根植物多含淀粉,那是植物越冬储存能量的结果,山药也不例外,含16%的淀粉,这是山药的第一个作用:充饥。淀粉经过人体内的酶分解为糖,为人体提供能量,人类的酶分解不了生淀粉,所以山药不能生吃。煮熟的山药,不论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都被糊化成单个分子结构,淀粉酶轻易地把它们分解为糖分。
有的山药绵,那是淀粉含量高,这种山药块头比较粗大,而且形状也不规则,各种各样的样子都会出现,表面比较粗糙,绵山药适合煲煮以及清蒸,煮熟以后的绵山药口感绵糯,香气宜人,蒸熟后捣成泥,还可以做成各种样式的美味佳肴。《红楼梦》里,贾府的宴席上,山药被做成了枣泥山药糕、山药红肉丸子等,估计用的都是绵山药。
有的山药脆,那是水分含量高,长得细长笔直,经常与四季豆或者木耳等搭配做清炒时蔬,不仅美味而且口感丰富。山药刨皮,会很快变成褐色,那是多酚氧化酶接触到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把它泡在水里,与氧气隔绝,就不会变色了。
山药的组成成分中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刨开山药皮,会有一层粘液,这叫粘蛋白,这些物质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这是山药的第二个作用:健脾助消化。山药中还含有尿囊素,这个东西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对于经常容易溃疡,肠胃功能较差,容易消化不良的人来说,多吃山药,也能起到较好的改善效果,《本草纲目》说山药能“健脾胃”,靠谱!山药含植物纤维,我们人体没有分解植物纤维的酶,无法消化,所以会排出去,排出去的时候也顺便带走了部分代射废物。山药还含皂苷,皂苷有疏水端和亲水端,疏水端抓住人体内不溶于水的废物和脂肪,亲水端抓住水,一喝水,这些体内代谢废物和少量脂肪也就排了出去,说山药具排*养颜的保健功效,也能扯上点关系,这就是山药的第三个作用:排*养颜。《本草纲目》说山药能“润皮毛”,大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既能充饥,又能医病,这个东西自然大受欢迎,历代文人骚客对它咏个不停,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就有一诗:
山药依阑出,分披受夏凉。叶连*独瘦,蔓引绿萝长。结实终堪食,开花近得香。烹庖入盘馔,不馈大官羊。王冕把山药的生长过程和特征写得很清楚,最后说拿来做菜,“不馈大官羊”,这“大官羊”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陆游的一首诗,说“野蔌山蔬次第尝,超然气压太官羊。放翁此意君知否,要配吴粳晓甑香。”沈周有一幅白菜写生,题诗“昨夜南园雨,肥胜大官羊。*项销金帐,何曾得一尝。”古语“太”“大”通假,看来这个太官羊或者大官羊,应该是御厨所做的羊肉!王冕说有了山药,就不用进献大官羊了,这个地位够高的。
把山药抬到更高地位的是苏东坡,他被贬到海南,用李逵的话说,“口里淡出鸟来”,一天,他的儿子苏过煮了一碗山药粥,苏东坡赞不绝口,命名为“玉糁羹”,说“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芋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并赋诗一首: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他说山药粥远胜金韲脍,这个金韲脍就是橙皮丝拌鱼生,张岱在《夜航船》中这样解释:“南人作鱼脍,以细缕金橙拌之,号为金韲玉脍,隋时吴郡献松江脍,炀帝曰:所谓金韲玉脍,东南佳味也”。被隋炀帝称赞的金韲脍,都比不上他的玉糁羹山药粥,我看苏东坡确实饿得够呛!
林洪的《山家清供》对山药粥玉糁羹有另一个版本,“东坡一夕与子由饮,酣甚,槌芦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食之,忽放箸抚几曰:若非天竺酥酡,人间决无此味。”这里把儿子苏过换成弟弟苏辙,把山药换成萝卜,酥陀与酥酡,倒是同样的东西,供佛的奶制品。林洪此说不可信,苏东坡有白纸黑字记载,不容偷梁换柱,估计林洪没读过这诗和序。
林洪把山药换成萝卜,我这山药爱好者不同意!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