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耆。李时珍谓:“耆者长也,*者色*,为补者之长,故名。”
*芪产地较多,商品形状亦异,按其原植物和产区的不同,一般分为黑皮芪,白皮芪,红芪三类。
1、黑皮芪
别名:卜奎芪、关卜奎芪、正口芪。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膜荚*芪,亦有内蒙*芪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宁安、嫩江、鄂伦春旗,吉林的蛟河,延边自治州等地。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上端带芦头(根茎),下端稍细,有少数支根和须根,尾端多已折断。长30~90厘米,直径1~3厘米。粗条者上端多具空心。表面黑褐色,有明显的长纵皱有放射状花纹(习称菊花心)。气微香,味甜,嚼之渣少。
2、白皮芪
别名:绵*芪、箭芪。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内蒙*芪,亦有膜荚*芪的干燥根。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产地: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内蒙古的武川、兴和、正蓝旗及锡盟地区,吉林的哲盟西部等地。山西多为栽培,内蒙古多为野生。
性状鉴别:浑源一带产者,根圆柱形,带芦头,长70~厘米,有的可达2米,直径2~4厘米,根头部略膨大,多具空心,尾部渐细,带须根,部分为支根。表面土*色,微有纵皱和麻点,皮较细,网纹不明显。断面亦显菊花心。质坚韧而重。气微,味甜而浊。有豆腥味,嚼之渣较多。
内蒙古产者,芦头小,头尾粗细匀称,长40~80厘米,直径0.6~2厘米。外皮灰褐色带网状纹理,支根和须根较少,菊花心明显。味甜,微有豆腥味。
3、红芪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序岩*芪的干燥根。多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甘肃岷县、宕昌、舟曲、临潭、德乌鲁市、漳县、西和、礼县、会川、武山等地。四川茂汶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长40~60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褐色,皮紧,皱纹紧密而深。质硬而韧,断面显菊花心,纤维性小而粉性大。气微,味甜,嚼之有渣。
果皮芪、白皮芪均以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叶酸、结晶性中性物质、胆硷、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排脓。其原理为:
1、强壮作用。即所谓“补气”。可能与其同行激素做哦那个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有关。
2、利尿。作用较显著,用药后尿量增加64%,但有效剂量范围较小,剂量过小无利尿作用,剂量过大反而使尿量减少。
3、抗肾炎。对实验性肾炎有一定对抗作用,尤其在去尿蛋白方面有一定帮助。大白鼠口服大剂量*芪粉对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迟蛋白尿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已有蛋白尿者,口服*芪粉恢复比对照组快。又大量*芪似能改善水肿和增强全身营养状态。
4、降压。动物实验证实有降血压作用,可能与扩张血管有关。
5、抗菌。体外试验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有抗菌作用。
此外,*芪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或蜜制。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肺,脾经。
功能:补气固表,利尿托疮。
主治:表虚自汗,脾虚泄泻,脱肛,中气下陷,消渴,痈疽久不收口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慢性衰弱者,尤其表现有中气虚弱的病人,取其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凡体倦乏力,语音低微、脉象濡缓的患者,可服*芪,但需多服久服才能生效。
2、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崩漏等病症,通过改善体质、加强全身肌张力而起作用,常要与*参、升麻、柴胡等配伍,方如补中益气汤。
3、用于治疗痹证。如周围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中风)后遗的半身不遂,慢性风湿炎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等。上述病症由于气血虚弱、凝滞不通,故有疼痛或麻痹(成为血痹)。根据“气行则血行,治血先治气”的观点,应采用*芪补气,如疼痛症状较明显(关节炎和肩周炎),配桂枝、姜*、当归等加强镇痛作用,方如*芪桂枝五物汤。如属瘫痪,则要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等活血搜风药,方如补阳还五汤,方内的主药是*芪。此方治中风后半身不遂,但用时需掌握适应指证: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对脑出血病人,必须确定出血已停止而脉柔弱者,才能使用,如出血未止或脉浮而有力者不宜用。又起病后三个月内使用效果较好,三个月后用效果较差。总的看来,*芪治中枢性瘫痪的效果不及治外周性瘫痪。
4、用于表虚自汗证。*芪可益气固表,为“固表主药”,常配白术、防风,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牡蛎、浮小麦、麻*根等。
5、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肾炎。*芪可利尿消肿,又能减轻蛋白尿,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对急性肾炎、有恶风、关节痛、肢体浮肿、脉浮等“风水”证候者,可与防己、白术、甘草配伍,方如防己*芪汤;对肢体浮肿,甚至出现腹水、脉浮,但不恶风,不渴等“皮水”证候,可与防己、桂枝、茯苓、甘草配伍,方如防己茯苓汤。由于*芪能减轻蛋白尿,故如肾炎浮肿已消退,而蛋白尿仍阳性者,可与*参、糯稻根、熟地等配伍,或单味煎汤服亦可,临床初步观察对减轻蛋白尿有一定效果。对慢性肾炎,则常配其他补益药。
6、用于治疗“久败”痈疮。前人称*芪为“疮家要药”,但实际上只适宜于“久败”之症。所谓“久败”:就是指由于阳气虚弱(抵抗力低),痈疮溃后久不愈和(要配*参、肉桂治疗),或长久不溃破者(要配银花、皂角刺、花粉等,方如内托*芪散)。*芪治疮,是取其托*、排脓、生肌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芪在这方面的主要作用是抗菌和增强身体抵抗力,使疮痈易于溃破和愈和。但要注意,痈疮初起,炎症显著,*势较剧,红肿热痛明显者,不宜用*芪,否则会以热益热,使病情加剧。
7、用于治疗消渴(糖尿病)。常与淮山药、生地、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
使用注意:1、虽然动物实验发现*芪能加强心脏收缩力,但临床较少用于心功能不全而有气喘的病者,因为曾经观察到这些病者用*芪后往往气喘加重,这是否与*芪的提气(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平滑肌收缩)作用有关,值得探讨。
2、虽然动物实验发现*芪能降血压,但临床上少用于治高血压病人,因为曾经观察到由于*芪的所谓“升提”作用,肝阳上亢(如高血压)及上部血热(如头面部有炎症、充血)者用后会致头痛、面红、牙痛等反应(由于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故高血压、头面部感染等患者应慎用。
3、消化不良、上腹胀满和有实证、阳证等情况的不宜用*芪。
4、与人参、*参比较*芪善补肌表之气,适宜表虚者用;人参(*参)善补五脏之气,适宜里虚者用。参、芪合用。补益力更全面而加强。
5、生*芪用于退虚热,托疮疡;炙*芪用于补气。
久服*芪嫌其太“热”时,可酌加知母、玄参清解之。
用量:一般9~15g,治肾炎和严重痹证要用大量,可用至30~90g。
处方举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芪6g、炙甘草6g、*参12g、白术4.5g、当归3g、陈皮3g、升麻3g、柴胡3g,水煎服。
*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芪18g、白芍9g、桂枝6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服。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生*芪30~g,当归尾9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水煎服。
内托*芪散:*芪9g、川芎6g、白术9g、银花9g、皂角刺6g、花粉6g、泽泻6g、甘草3g,水煎服。
注:1、蒙古人民共和国产之*芪,称库伦芪或正芪。外皮土褐色,网纹明显,体轻而粉性大,气味香甜,习惯认为质优。
2、*芪的同属植物,近年在西南、西北地区发现较多,据报道有黑毛果*芪、金翼*芪、多花*芪、茂汶*芪、云南*芪、梭果*芪等的根,在不同地区作*芪药用。其性状与*芪近似。
3、个别地区还有以豆科苜蓿属植物苜蓿或草木樨属植物草木樨等的根,误作*芪使用的,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柴性,切断面在显微镜下观察,维束管无结晶,而*芪则有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