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它既是药品,又是食品。河南怀庆所产山药,品质最好,是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所以中医处方常用“怀山药”的名称。
几经更名山药,原名叫薯蓣,《神农本草经》就称薯蓣。为何又改名山药呢?这是因为唐代有个皇帝名叫李豫,蓣字与豫字同音,这在封建时代就侵犯了至高无上的帝王名讳,只好改“蓣”为“药”,改称“薯药”。到了宋朝,有位皇帝名赵曙,这薯字又犯御讳,为了避讳,只得又把“薯”改成“山”。从此以后,薯蓣就改名叫山药。
劝人向善的传说山药富于营养,滋补力强,历来是食中珍品,药苑良药。
从前,中原某地农村住着一户三口之家,长者是一位50多岁的母亲,由于丈夫早逝,她含辛茹苦把儿子养成大人,并为儿子办成了婚姻大事,母亲总算松了口气。谁知多年辛劳,积劳成疾,竟然病倒在床,而且一病不起。新媳妇才进门几天,就要侍候生病的婆母,心里不愉快,脸色更难看,还在新郎面前使性动气。新郎劝媳妇说:母亲伤风感冒,几天就会好的,病好后就不用你洗衣做饭了。可是三个月过去了,老母亲枯瘦如柴,下不了床,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儿子也感到母亲是个拖累,媳妇更不耐烦,常常跑回娘家。儿子就安慰说:“看老母那样子,是快入土的人了,你耐心等几天吧。”这一等,又是半个月过去了,老母仍不断气。媳妇急了就去镇上找郎中,索要一种药使婆母痛痛快快的死去,以免她受罪。这位老中医一听十分惊讶,暗想人命关天,*死婆母是要杀头的。一看这位媳妇满脸杀气,劝说无益,思虑再三,便从药房提出一袋药放在媳妇面前说:“你将这袋药拿回家去,每次用一两,另加半两米煮成粥,一天吃三次。这袋药吃完,你婆母就升天了。”这女人一提药袋有十来斤重,着急地说;“你这一袋药要一个多月才能吃完,太慢了吧。”医生故作神秘地低声说道:“这事能急吗?只有让她慢慢死去,大家才不会怀疑,你我才平安无事。”
媳妇心上的一块石头落下了,便按医生说的每天三次给婆母吃药粉粥。连吃一个月,婆母面色红润,行动有力,还能做家务事了,逢人就夸她的媳妇好,邻居们也夸她是百里挑一很有孝心好媳妇。夸得她不好意思,夸得她回心转意。从此,一家三口过得甜甜美美。这就是本意*婆母反而得孝名的故事。
为什么连续吃“*药”,反而使重病得以康复呢?原来医生给的并非*药,而是山药。她婆母积劳成疾,损伤脾肾,脾虚饮食难进,全身疲乏无力,肾虚骨软筋弱,所以卧床不起。山药健脾补肾,所以婆母吃了便一天天好起来。
这个传说是否真有其事,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山药确有滋补健身、促进康复的良好功效。
药食两用佳品山药是药、食两用品,既可作药用,又可作饭菜。
用山药煮粥,自古就是食养佳品。南宋大诗人陆游,享年86岁,是著名诗坛寿星,他就得益于经常服食山药粥。明代的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深有体会,他说用山药煮粥,能养肠胃、补肾精。
从古到今,许多医药书籍都一再强调山药的滋补功效。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将山药列为“上品”药,强调久服耳聪目明,轻身延年。《本草纲目》说它益肾气、健脾胃、润皮毛;《本草正》还说它能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更是一再介绍山药滋养脾肾,治愈痼疾的生动事例。
许多滋补名方,都选用山药。例如,治疗脾胃虚弱的参苓白术散,治疗肾阴虚亏的六味地*丸,治疗肾虚遗尿的缩泉丸。
山药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抗疲劳的作用,所以现在用于治疗“疲劳综合征”。可用山药50克、*芪40克、*参30克与鸡同炖,吃鸡肉、山药,喝汤,连吃10余剂,多可获效。
山药是健脾的佳品,含淀粉酶、维生素B1,有助消化。小儿、老人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身体消瘦,常以山药煮粥,多可收到满意疗效。
山药又长于补肾、补气,对于脾肾气虚而吃得多、饮水多、小便多的“消渴”(糖尿病),单用山药做成糊糊吃,就有一定疗效。治疗中老年人的糖尿病,用山药50克与猪胰一具煮食,或用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服,都能取得辅助治疗的效果。
山药的营养与化学成分据文献报道,山药含淀粉16~30%、鞣质、糖蛋白(组分为多糖和蛋白质)、多酚氧化酶、胆甾醇、麦角甾醇、β-谷甾醇、甘露聚糖、尿囊素、多巴胺、山药碱、植酸、槭素、氨基酸等。其中糖蛋白是山药粘液质的主要成分,也是山药的生物活性成分。此外,山药还含有碘、磷、钙等多种无机元素。
山药的主药理作用1.调节或增强免疫作用;
2.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3.促进消化作用;
4.抗肿瘤作用;
5.抗氧化作用;
6.抗衰老作用;
7.抗突变作用。
山药果蔬片
规格:椭圆形片剂,每片含山药20毫克。
成分:淮山药、陈皮等药食同源植物。
作用类别:消食、健胃。
用法用量:每次3片、每日3次。
通.和微直销风暴震撼来袭!
长按3秒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