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萸与山茱萸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村民给赵王进贡草药,赵王问:“此药何名,有何作用?”村民答道:“名叫山萸,是一种补药。”赵王听其所答含糊不清,心中不悦:“小小山民敢将此平庸草药当贡品,岂不小看本王,念你无知,赶快带此草药回家。”朱御医见村民怏怏而走,急忙相迎,买下全部山萸,将它种植在庭院中,以备用。
有一天赵王旧病腰痛复发,疼痛难忍,坐卧不宁。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煮成汤,赵王服后腰痛渐轻,三日即愈。“寡人所服何药?如此神效。”“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大批种植山萸。
后来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流血不止。朱御医又以山萸为主,配制药方,治愈了王妃的崩漏。赵王更为欣喜,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将山萸更名为“山茱萸”。
牛刀小试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DBDD
饮片辨识解析
A.覆盆子
本品为聚合果,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表面为*绿色或淡棕色,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宿萼为棕褐色,下有果梗痕。小果易剥落,每个小果呈半月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茸毛,两侧有明显的网纹,腹部有突起的棱线。体轻,质硬。气微,味微酸涩。
B.女贞子
本品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表面为黑紫色或灰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体轻。外果皮薄,中果皮较松软,易剥离,内果皮呈木质,为*棕色,具纵棱,破开后种子通常为1粒,呈肾形,紫黑色,油性。气微,味甘、微苦涩。
C.枸杞子
本品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为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突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呈肉质,柔润。种子20?50粒,呈类肾形,扁而翘,表面为浅*色或棕*色。气微,味甜。
D.山茱萸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表面为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药典之言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功效
《渑水燕谈录》: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取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
《医学入门》:山茱萸本涩剂也,何以能通发邪?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用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利,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疏通之谓也。
《药品化义》:山茱萸,滋阴益血,主治目昏耳鸣,口苦舌干,面青色脱,汗出振寒,为补肝助胆良品。
《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
《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皶。
《本草便读》:性敛偏温,固精补肾,味酸而涩,壮水生肝。
《本草乘雅半偈》: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本草蒙筌》:温肝补肾,兴阳道以长阴茎;益髓固精,暖腰膝而助水脏。女人可匀经候,老者能节小便。除一切风邪,却诸般气证。
《本草新编》:温肝经之血,补肾脏之精,兴阳道以长阴茎,暖腰膝而助阳气,经候可调,小便能缩,通水窍,去三虫,强力延年,轻身明目。
配伍
《本草撮要》:得熟地补肾虚,得五味摄精气。
《本草经解》:山萸同人参、五味、牡蛎、益智,治老人小便淋沥及遗尿;同菖蒲、甘菊、生地、*柏、五味,治肾虚耳聋;同杜仲、牛膝、生地、白胶、山药,治肾虚腰痛;同生地、山药、丹皮、白茯、泽泻、柴胡、白芍、归身、五味,名滋肾清肝饮,治水枯木亢之症;同杜仲,治肝肾俱虚。
《本草蒙筌》:宜蓼实为使,入肝肾二经。合散为丸,惟取皮肉。
《本草新编》:熟地得山茱萸,则功始大;山茱萸得熟地,则其益始弘。盖两相须而两相成也。有此二品,则生精而人生。无此二品,则不能生精而人死。山茱萸关人之死生,岂特利九窍而已哉。
山茱萸补而且涩,补精则精盛而水增,涩精则精闭而水静,自然火生而无寒弱之虞,火养而无炎腾之祸,助熟地、山药而成既济之功,辅附子、肉桂而无亢阳之失矣。
禁忌
《本草经集注》:恶桔梗、防风、防己。
《本草便读》:此物如五味之酸味太甚,于人之气血不甚相宜,虽虚脱者亦宜酌用,有邪火为患者,尤当禁之。
《本草撮要》:强阳不痿,小便不利者忌用。
《得配本草》:命门火盛,阴虚血热,肝强脾弱,小便不利,四者禁用。
参考资料:
中药故事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