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厨房中,就藏着中药材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材一:辣椒
辣椒,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辣椒味辛,性热,归心、脾经,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功效,可用于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等病证。
双椒贴
取20个辣椒、30克花椒,首先将花椒煎水,沸腾后放入辣椒煮软,取出撕开,贴患处,再用水热敷。
温中散寒除湿,可治风湿痛。
阴虚火旺及有出血情况者勿用。
食材二:蜂蜜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蜂蜜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经。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之效,外用可生肌敛疮。多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等病证;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等病证。
服用蜂蜜对常年有便秘的朋友尤有益处,对有这个烦恼的美女们来说,更是一个很好的天然营养润下剂。
蜂蜜决明茶
取10-30克生决明子,捣碎,加入-毫升的水,煎煮5分钟,加入适量蜂蜜,搅匀后当茶饮用。
润燥清热,清肝明目。
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食材三:薄荷
首载于《新修本草》,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的症状。
桑菊薄竹饮
取5克桑叶、菊花,30克竹叶、白茅根和3克薄荷,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泡温浸10分钟,放凉后即可饮用。
疏风热、生津液,预防治疗风热感冒。
素体阳虚或脾虚便溏者不应饮用。
食材四:木棉花
首载于《本草纲目》,木棉花味甘、淡,性凉,归大肠经。可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治疗泄泻、痢疾、痔疮出血等病证。
木棉花排骨汤
木棉花5朵,薏米、扁豆各20克,陈皮5克,猪排骨1斤,蜜枣1个,生姜3片。
当季晒干的木棉花或者鲜木棉花用淡盐水浸泡30分钟后洗干净,扁豆在干锅里炒一下。接着将炒过的扁豆和薏米浸泡1小时之后洗净,排骨焯水备用。最后把汤料放进汤锅里,加大概0毫升左右的清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煲1个半小时,放点盐调味。
润肠胃,生津液,补脾祛湿,补中益气、养血健骨。
食材五:龙眼肉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服用龙眼肉,能够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病证。
小米龙眼粥
龙眼肉30克、小米50~克、红糖适量。将小米与龙眼肉同煮成粥。待粥熟,调入红糖。空腹食,每日2次。
补血养心,安神益智。
腹胀或有痰火者不宜服用。
食材六:黑芝麻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黑芝麻味甘,性平,归肝、肾、大肠经。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用于治疗精血亏虚,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等病证。
芝麻山药糊
准备15克淮山药,克黑芝麻,6克粳米,克鲜牛奶,克冰糖,6克玫瑰糖,将粳米淘净,水泡约1小时捞出沥干,文火炒香;山药洗净,切成小颗粒;黑芝麻洗净沥干,炒香。
三物同入盆中加入牛奶、清水调匀,磨细,滤去细茸,取浆液待用。另取锅加入清水、冰糖,烧沸溶化用纱布滤净糖汁放入锅内再次烧沸后,将粳米、山药、芝麻浆慢慢倒入锅内,不断搅动加玫瑰糖成糊状,熟后起锅。
适用于肝肾阴虚,病后体弱,大便燥结,须发早白。
该方中芝麻重用,但芝麻多油脂,易滑肠,脾虚便溏者当慎用。
食材七:大蒜
首载于《名医别录》。大蒜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有解毒消肿、杀虫和止痢等功效。用于治疗肺痨、痢疾、顿咳、泄泻等病证。
大蒜之所以有这么奇特的功效,其中的大蒜素起了主要作用。它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不过大蒜素很不稳定,遇热遇碱时会很快失去作用,所以大蒜适宜生吃。
大蒜牛肺饭
大蒜30克,牛肺克,姜汁10毫升,粳米(东北米)少量。将牛肺切成小块,与粳米、大蒜一起焖成米饭,出锅前加入姜汁拌匀。
调理肺虚咳喘。
眼疾、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最好不要吃大蒜。
食材八:胡椒
首载于《新修本草》,胡椒味辛,性热,归胃、大肠经,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的功效。
胡椒鲫鱼汤
油烧热后,用鲫鱼煎汤,以胡椒和盐调味。
可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热病及阴虚有火者禁服,孕妇慎服。
来源:广东中医药
编辑:文欣悦
责编:岑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