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清晨,微风吹动铁棍山药碧绿的叶子沙沙作响,似乎褪去了几分暑气。伏天的高温,有利于铁棍山药吸收养分、提高药效。这个时期也是管理的关键期,追肥、浇水、防虫,都要跟得上。
一大早,在河南温县韩郭作村的铁棍山药种植示范园,农科所的农技师正给村里的种植大户、“两委”干部开展三伏天管护的田间指导。农技师讲得投入,种植户听得会神,唯恐错过什么,脸上的汗珠也顾不得擦。
种植户进行铁棍山药夏季田间管理。
全村种植面积亩,亩均产量余斤,每斤卖价5—10元,毛收入万元,铁棍山药可是韩郭作村老百姓的致富宝贝。
“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头枕太行山、脚踏黄河滩,中间夹着个牛角川”。
韩郭作村位于牛角川的中心地带。“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土质坚硬、矿物质丰富的土壤条件,使得根类药材铁棍山药不仅肉质瓷实,药用价值也高。
铁棍山药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药食同源,是中药材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香饽饽”。
然而,铁棍山药特殊的种植方式,却给种植户带来不少困扰。
“一年种铁棍,十年无地力”。当年种过铁棍山药的地块,第二年连续种植,品质和产量都会“断崖式”下降,必须不断地更换地块种植。因此,一直以来,韩郭作村的铁棍山药并未形成规模种植。
“不能守着‘金土地’念‘穷经’,要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科学种植,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村党支部书记韩秋太带着支部班子成员在党旗前承诺,走一条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种植户收获铁棍山药。
党支部牵头,广泛征求意见,多方论证、考察,反复探索,韩郭作村开始推行5年“麦药轮作”模式:同一地块,第一年种山药,第二年种地黄,第三年种菊花,第四年和第五年种小麦、牛膝。比起传统种植方式,5年“麦药轮作”模式可增加5倍收益。
户均种植20亩,亩均收入一万五千元,人均收入由原来单纯种植粮食作物时的元跃升至00元。
“服务链”畅通“产业链”
每年的11月份,是铁棍山药收获的季节。望着堆成小山的铁棍山药,种植户既高兴又有几分隐忧。
家里存放空间有限,越是丰收越是存放难;受传统销售思维影响,一些种植户不重视分拣、包装,在村头路边把铁棍山药论斤称、论堆卖,利润低、效果差。
“要服务在群众的心坎上!”村党支部积极谋划,采取申请上级资金和专业合作社股民筹集资金的方式,筹资余万元,在村东建成2万平方米的铁棍山药市场,包括分拣包装中心、农产品展厅和专业化电商培训直播间,为种植户提供技能培训、农副产品直播带货业务和产品存放服务。
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规范田地。
在铁棍山药分拣包装中心,分拣后的铁棍山药按等级售、论长短卖,平均每斤多赚2元—4元,利润增加30%以上。
为了让铁棍山药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村党支部定期在山药市场里举行网上直播培训,帮助大家提高网上卖货技巧,在抖音、西瓜视频等网络平台直播售货。
去年,通过网络销售、批发商订购、个人团购,共销售多万斤山药,每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两年翻两番,达到70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新路子。
铁棍山药市场一角。
“统一采购化肥、种栽,组织专业人员定芽、喷农药,邀请山药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每亩地节约成本多元。”韩秋太说,“投资建设容量多万斤的冷库,行情好时,比平常多赚40%。”
专业合作社参与,推动连片种植、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从销售末端到产业链前端,党支部的服务介入到铁棍山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卖品质”更要“卖品牌”
“过去,温县铁棍山药虽好,可一到外地市场,山药的品质良莠不齐,咱也只能随行就市一斤卖个四五元。如今,打出‘温县铁棍山药’品牌和质量标准,价格高出一截,最高能卖15元一斤。”怀祥合作社负责人韩园高兴地为自己算了一笔账,“今年,亩地的销售收入至少有万元!”
“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提高在市场上的辨识度,特色种植必须走品牌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韩秋太一谈起起村里的致富要诀,眼里就放光。
村党支部积极和县直相关部门对接,为种植户统一设计包装箱并申请外观专利,包装箱上的证明商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