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photo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4个节气——处暑,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有暑气至此而逐渐消退之意,北方人们会感受到由夏转秋的凉意。处暑后,北方虽然早晚逐渐凉爽,日间仍有高温,俗称“秋老虎”。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金辉提醒,秋季燥气当令,容易犯“燥病”,俗称“秋燥”。处暑之后,天气尚热,当避温燥。
此时节,中午应注意避免高温日晒,晚上睡觉应注意及时盖被,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着凉,以免损伤脾胃,发生胃痛呕吐,腹痛腹泻。天气转凉,运动锻炼可适度增加,以早晚户外运动为主,提高身体对低温的适应力。运动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个人体质,登山、慢跑、郊游,老年人以太极拳、八段锦等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为主。
处暑之后,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阴阳随之转换,每日需增加睡眠保持精神。晚上可提早入睡,适度午睡,减少“秋困”。天气由热转凉,宜适度“秋冻”,提高抗寒能力。秋季寒热交替迅速,老年人尤其要留意温差变化,适当添衣防凉,避免呼吸道疾病发作。白天应多开窗通风,荡涤室内湿浊之气。情志养生要注重收敛神气,调畅情绪,避免发怒,切忌悲伤。
饮食养生应注意甘润健脾慎贴膘,酸敛润肺防秋燥。李金辉提示,处暑天气转凉,食欲好转,不宜过早进行温补,少吃羊肉、烧烤等温热之物,以免太多肉类、高蛋白食品,加重肠胃负担。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大,肠胃易受冷热刺激,易痉挛,产胃酸多,抵抗力、适应性下降,易胃痛、反酸、腹胀、腹泻、腹痛。饮食宜以清淡甘润养阴为主,多喝水,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少吃煎炸食物防秋燥。常喝粥,多吃汁液丰富的蔬菜水果,补充津液。适当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蜂蜜、银耳、百合、莲藕、荸荠、梨子等。处暑时节,常觉心气浮躁,或心火上浮,失眠、烦躁者,适当食用酸味收敛浮火,如葡萄、山楂、米醋等。
最后,李金辉给大家介绍几个处暑养生保健食疗、药膳、代茶饮方。
清蒸绿茶鲫鱼
鲫鱼剖开腹部去除内脏,冲洗干净。塞入茶叶,加料酒、葱、姜去腥,放入蒸锅蒸熟即可。鲫鱼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健脾利湿、利尿消肿;绿茶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食除烦。两者合用,清热利湿,生津止渴。适合脾虚湿困之消化不良、便溏水肿者。
茯苓山药粥
茯苓、山药、大米等食材洗净炖粥。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秋季多燥,对于痰湿较重的人来说,正是祛湿的好时候。脾虚湿盛者,可常饮此粥健脾和胃祛湿。
百合莲子汤
适量百合、莲子、冰糖熬汤、熬粥。莲子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之功效,调和心肺脾肾,不腻不燥,尤其适合初秋饮用。
乌龙茶
乌龙茶不寒不热,辛凉甘润,适合大多数人饮用。处暑多喝乌龙茶,有助于尽快适应夏秋季节转换。
百合桑叶菊花茶
百合、桑叶、菊花适量煎水,代茶饮用。滋阴润肺,清热利咽。此茶是秋季养阴清燥、润肺生津,预防秋燥的保健饮品。尤其适合秋燥明显,口干鼻燥、咽干咽痒的人群饮用。
茯苓陈皮玫瑰花茶
茯苓、陈皮、玫瑰花适量煎水,代茶饮用。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玫瑰花理气解郁、活血止痛,尤其适合秋雨连绵时及湿气较重、脾胃虚弱、脾虚湿困、情绪抑郁者。
新京报记者刘旭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