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用”的书,到底有什么用,
左起:周国平、钱理群、钱文忠、铁凝、梁衡 可为 制图
■本报 徐蓓 整理 8月13日,上海书展如期而至。但一个充满悖论的现象是,如今的图书越出越多,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在这个崇尚快阅读、浅阅读的时代,读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到底有什么用? 本版集纳了五位知名作家、学者有关阅读的演讲,且来听听他们给出的答案。 铁凝: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重”,有时在于“轻” 阅读是有重量的,这重量让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毫不怀疑。阅读对人的功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道出了读书对写作者的要紧。但当我们凝神于阅读那“重”的一面时,其实也不该忽略阅读的“轻”。这里我想起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有位领导人看望季老,问起他正在研究什么,他说研究东方文学。这位领导人问:您这样大年纪,研究东方文学有什么用呢?季老回答说,世上有很多的学问,不一定是立刻有用的。但是对有些人来说,知道也很重要。有些学问是你应该知道的。我以为季羡林先生的话其实是很深奥的,由此想到阅读重量里那“轻”的成分。 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阅读和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销售最好的书往往更靠近生活的实用:医学、足球、赛车、房地产、保健、养生、美容、时装、烹饪、武术、花卉、证券、股票、英语……书海茫茫,这样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但却更加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这与我所说的“轻”仿佛还有差别。我所说的“轻”包含了阅读那“无用”的一面,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心境的解放。听说过这样的事:西班牙*府曾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 《堂吉诃德》。秘鲁有一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别暴戾,市民很有意见。市长没有给那些警察任何处罚,他用了一个软弱而无用的办法:给他们放了3天假,同时赠给每人3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警察们读了这些书以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民的粗暴态度亦有所缓解。我并不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作品,也许在不经意的阅读中他们想到了他人的存在,还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这便是阅读的无用之用吧,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这里的“无用”本身便是作用了。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这“轻”的滋味如同徐志摩诗中的几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的必须,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地强迫阅读或者故意地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摘自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2007年7月21日在香港书展上的演讲。) 钱理群: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 读书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我想有两个理由:第一,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关乎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关乎我们的信仰问题。 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全世界的文明历史就是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的人在不断寻找合理的价值观和幸福观的过程。在寻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全部都集中在书本里,特别是经典著作里。所以首先读经典,广泛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作为解决价值观、幸福观、人生观的基础。 第二,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最理想的、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非常快乐。中国古话说,“书中自有*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可能有假,但是“书中自有意义”这句话无假,且是人类文明积淀的那种意义,所以读书可以延伸我们的精神空间、生命空间。 我常说,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每个人都可以读书,读书的时候才是独立自主的。任何人,从孔夫子到普希金,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想见孔子,打开《论语》就可见了,不想见,合上就走了,这多自由啊!以你为主,而且完全超越时空的界限,这何等快乐!何等幸福!此时不读,更待何时! (摘自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2014年4月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原演讲标题为《读书,为了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梁衡:读书,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 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 图书有两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为社会传承文化。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最根本的,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人有了精神生活,有了主观思维,就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电视上播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问一个放羊娃,你为啥要放羊?放羊娃说,挣钱;挣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大家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是什么?就是为了活命,完成人口的简单再生产。这只是实现了人的生命价值的一半。 作为人,还有更重要的另一半,那就是精神世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理想追求等。马克思给人下定义: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物质交往,而是精神交往。谈话、书信、*治、学术、艺术等,都是精神活动。小孩子只知道好吃的东西最重要,而人一进入成年就会发现,精神满足更重要,精神世界更广阔。所以才有为爱情而歌唱,为自由而斗争,为理想而献身。爱情、自由、理想、知识、艺术等等,靠什么来交流、传承?主要载体就是书籍。 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读书。 那么,人怎样实现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阅读有六个层次,它们分别是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把读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个层次属消费型,后三个层次属积累型。只有在积累型阅读上下工夫,才能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摘自《人民》副总梁衡2006年4月22日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的演讲,原演讲标题为《读书改变人生,书籍改变世界》。) 周国平:阅读让眼中的世界变美好 回忆我自己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我花工夫最多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写日记,一件是读课外书。这可以说是我的两门主课。通过读课外书,我受大师们的熏陶;通过写日记,我积累自己的感受。 说实话,我在北京大学读哲学系的时候,不是一个好学生,课上是不用功的。大学那几年里,我真正的收获不是从课堂上得来的,而是自学得来的。我当时没有受专业的限制,看了大量的文学书,小说、诗歌之类。我最喜欢俄罗斯文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这些作家的书凡出版的都看了。西方小说也看了很多,西方哲学原著也看了一些,比如休谟和罗素的书。我真的体会到,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如果没有那些自学的话,光是听课、应付考试,我想我现在会平庸得多。 阅读可以让我们过一种情感生活,使我们的感受能力得到生长和发展,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在这方面,效果最显著的,一个是欣赏艺术作品,音乐、绘画等等,一个就是阅读文学作品。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宾逊漂流记》,那么我现在眼中的世界就不会这么美好。 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内心世界不同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一个内心贫乏的人和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好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贫乏的,一切都缩减为功用。有一年我去三亚亚龙湾,那时海南岛刚在开发,亚龙湾还没有酒店,就搭了几个小帐篷。住在海边的帐篷里,每天从早到晚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感受海的庄严和神秘,我感觉特别好。有一天,来了几个游客,他们站在海边看了一眼,扭头就走了,边走边说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摊水。本来亚龙湾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大海嘛。一个人面对大海,正是最纯粹的时候,但他们一点感觉也没有,这真是没有办法。当时我就特别鲜明地感到,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真是不一样。几乎可以断定,这些人是从来不读文学作品的。 所以,对大自然的感受也好,对人生的感受也好,是需要培育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看那些有感受力的人写的书,你就会受到感染,得到提高。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国平教授2007年4月在*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原演讲标题为 《直接向大师学习我的读书观》。) 钱文忠:读书让你的人生过得比别人“多” 说到阅读,大家一定要读跟自己专业没什么关系的书,这个特别重要。如果你把自己的阅读和感受的范围限制在自己的专业里面,那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受局限。 现在,很多同学对“有用”和“没用”的观念理解比较狭隘。其实,有时候表面上没用的东西才是有大用的东西。比如在佛教里经常会举这样一个例子:拿一个杯子给你看,这个杯子是空的,这个空的杯子有什么用呢?称分量没有分量,但是你用这个杯子就是用它的“空”:你要拿它盛水。 有的时候你随便拿本书看,只要你喜欢看就看下去,不喜欢看就放下。永远要有这样一种心态,不要太现实,不要太势利。就像听音乐不会带来实际收益,但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顶级物理学家都有极高的音乐修养,比如爱因斯坦、钱学森。顶级的物理学家音乐修养很高,这实际上是开启了他们无数的可能性。中国古人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怎么使你的生活过得好,有幸福感呢?要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偶尔做做无聊的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 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如何让你的人生过得比别人“多”?你在中国读书,你在今天的21世纪读书,但你可以像古人一样过,像未来人一样过,也可以像美国人、欧洲人一样过唯一的办法是阅读,阅读面越广越好。这就是我们这些过来人给诸位学生的建议。 (摘自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2012年8月31日在新东方“相信未来2012中国大学新生学习规划公益巡讲”上海站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