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以下基金赎回难
深陷囚徒困境
当潮水退去后,才能知道谁是真正的裸泳者。2010年,对于国内基金业而言,无疑是动荡伴随机会的一年。经历了上半年的亏损及持续出现的人事变动、丑闻不断后,基金业迎来了一波被誉为“正名”的行情。当市场均在为华商等异*突起而颇感惊喜的同时,市场内的一些“裸泳者”也在年底被推向“前台”。
49只“一元基金”尴尬现身
时间回到2008年,在金融晰的席卷下,国内金融界纷纷唇亡齿寒,基金也无可避免。如此背景下,内地首只“毛基”—瑞福进取跌破了市场公认的心理关口3毛,以0.2920元成为“2毛”基金的代表。
休养生息两年后,2010年的基金业却意外刷新了“毛基”历史,被誉为“最便宜的基金”的博时上证超级大盘ETF以0.1960元的价格不仅成为了国内市场上唯一的“1毛基金”,同时也成为“潮水退却裸泳者”的代表之一。
2010年上半年,在亏损4400亿元的背景下,据数据统计,震荡市下,在纳入统计范围的416只股票型基金中,有243只已跌破一元面值,不断跳动下降的基金总数占比达58.4%。大幅“瘦身”后,基金业随即遭到了基民的猛烈声讨。
当下半年在老鼠仓爆发及公募大佬“私奔”后,市场出现了“一斤大蒜可换40份基金”的调侃。Wind统计,据2010年全年四季度季报公布,在国内所有基金产品中,共有49只基金面值均位于一元价格以下,“毛基”也在各大排行榜如火如荼进行时列出了“瘦身”名次。
据有关数据,在这49只一元基金中,大部分为2007年之前被誉为“生不逢时”的基金产品,受金融晰影响更甚的QDII一元面值以下占据同类产品的56%共计5只。此外在今年表现尚处上游的债券型基金则交出一份满意成绩单:未有一只债券型基金产品入选。
“债券型基金的特点是低风险的稳定回报投资,投资者选择债券型基金能避免高风险。而在宏观范围内*府不断在强调扩大融资,市场份额较小的债券型基金市场极为广阔。此外,在震荡市场中,债券型基金较偏股型基金的风险性较小。”业内一基金经理对时代周报表示。
而较债券型基金的表现而言,在一元基金中,仍然出现了“集体裸泳者”。
金融晰之殇何时愈
光大保德信优势、泰达红利市值优选、中邮核心成长、建信优势动力等一系列的一元基金,成立时间均被解读为“生不逢时”的发行前后便遇到百年一遇的金融晰。“在国内基金业其实还并非很成熟的情况下,想全身而退或快速回到发行价位,其实是有难度的。”上述人士对时代周报表示。
2007年,在国内金融市场经历了牛市后,各大基金公司也纷纷摩拳擦掌大量发行新产品,仅当年8月的短短30天内先后成立了4只基金:8月3日成立的泰达红利市值优选、8月6日成立的长城品牌、8月8日成立的交银蓝筹股票、8月17日成立的中邮核心成长。
此时的市场,以业内人士的话而言:“疯狂”。上述4只股票型基金当年纷纷创下一元以上高位。随即,金融晰之殇到来,纷纷跌入谷底。而在“休养”了两年后仍没有缓过劲来。
泰达红利市值优选市值由2008年的1.158元高位一路下跌至2008年年底的0.407元。截至2011年2月,市值仍为0.766元。长城品牌优选由初期的1.267元在08年中跌至0.369元,至今仍在一元以下左右徘徊。此外,成立于2007年的光大保德信优势,在拿下1.0795元净值后被风暴席卷三年之久位列一元面值以下。
截至发稿时,其市值仅为0.729元。而这三年间,光大保德信优势最为接近1元面值的,也仅为2009年行情有所回升时的0.86元。
高位成立便逢熊市可谓不幸,然而金融晰龙卷风依然席卷了未曾于此时成立的基金。成立于2008年的建信优势动力市值仍为0.828元同期成立的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在5个交易日内重回0.893元……
另据统计:在2009年成立的基金中,指数型基金成为同期产品中位列一元面值以下最多的种类,其中包括华夏沪深300、华富中证100、嘉实基本面50等。当风暴已平息,晰已告一段落后,国内受波及基金至今仍未能“缓过神来”。
QDII未能避险
赎回压力激增
当QDII顶着国内对冲之名横空出世时,证券市场对其的评价中称可分散国内基金业风险。
然而若谈及金融晰之殇,首批9只QDII也是最惨痛者。作为直面国际市场的“试验品”,2010年结束后,一元面值产品中,QDII仍然占据了5席之多。
“国内QDII成立时间比较短,因此投资缺乏经验。比如像华安国际的投资顾问是雷曼,雷曼倒台了,他们也就只能在国内寻找新的顾问。而投资是要看团队的,但团队的融洽问题必须考虑水土不服的原因。且最早的9批QDII投资比重集中在香港,相对的,风险也就集中了,华安就是一个先例。”金元证券分析师*宜中对时代周报称。
作为首只出海的QDII华安国际配置,曾在成立之初以QDII产品及低风险债券保本型产品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疯狂抢购。而这只最早成立的QDII,却在金融风暴袭来后一蹶不振,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一元面值以下。
2010年,可说是金融市场“V”形回转之年。在这一年中美股、道琼斯指数等均出现10%左右涨幅。与国外市场紧密联系的QDII也顺势而行,收益率最高的QDII收益率高达83.6%,远超国内大部分A股市场。
据Wind统计,截至2010年12月6日,国内22只净值可靠的QDII基金中,72.73%业绩为正。有5只QDII季度收益率超过10%。上投亚太优势收益率则一度冲上18.02%高位。
但收益率并不能填补此前受困金融风暴时的损失。当QDII的总体数据均呈上升时,让人无法回避的首批QDII中,仍有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华夏全球精选、南方全球、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和银华全球核心优选这5只QDII产品,面值仍位于一元以下。
当收益率的增长仍未能让投资者继续等待后,“落袋为安”便成为目前基民的口头禅。当收益率提高且被业内认为QDII在复苏之际,新老QDII却不得不共同面对共计50亿份的基金赎回总份额。这同时被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越增长、市场净赎回越多”。
“第一批QDII的名声不太好,长期处于被套的状态,当第二批QDII挣钱后,很多投资者就抱着落地未安的心态。亏钱的赎回较少,赚钱的赎回反而多。这种‘短期化’的投资是在为早期的误导埋单。并且2010年成立的QDII规模较小。而亏损的大多是第一批QDII,赎回也就这样来了”。德圣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此前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