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胃九病”,作为人体中最“劳累”的器官之一,肠胃承担着处理食物的重任,偶尔吃得不对付了,难免会产生不适症状。
为了减少胃病的发作,大家口耳相传了不少“养胃食物”,而这些食物真的有效吗?
还真不一定!
养胃食物别乱吃
对于胃病患者而言,胃部功能受损,为了减少胃负担,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来辅助治疗是正确的做法。
而对于胃部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如果把“养胃食物”奉为“神药”而融入一日三餐中,反而可能会吃出大问题!
01养胃粥:最好用粗粮熬
很多人认为粥能养胃,主要是因为它是流食状态,消化速度很快,不会给胃造成负担。
所以,很多人在胃不舒服的时候喝点粥就会感觉有所缓解。
但事实上,粥并不是万能的养胃食物。
因为,胃是一个用进废退的器官,对于没有明显胃部不适的人来说,如果长期总是吃特别好消化的粥、软饭,胃的消化能力就会退化,反而可能诱发胃病。(烂面条同理)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健康人就不能吃粥。
一般来说,在我们没有胃不适的时候,可以适当进食一些糙米、燕麦这类纤维更高、消化速度更慢的杂粮粥,营养美味,还能促进胃功能提高,一举两得。
02苏打饼干:小心胀气
不少人认为,苏打饼干中添加了苏打粉,能够中和胃酸,因此很多有反酸症状的人会常年准备一些这样的小零食。
但事实上,这种食品只能暂时地中和胃酸,效果并不持久,且容易吃出其他问题,
这是因为苏打饼干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使饼干有很好的酥脆感,大部分都加入了植物奶油、起酥油甚至猪油、牛油等配料。
而对于胃病患者来说,脂肪类食物摄入越多,反而可能会加重刺激消化道收缩,引发肠胃不适。
而且,苏打饼干中加入的小苏打(碳酸氢钠)还有产气的效果,会加重胃病患者胃胀、嗳气的症状。
03牛奶:刺激胃酸分泌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牛奶有养胃的作用。
的确,牛奶可以称得上是养胃佳品,但是,牛奶的养胃作用,并不适合所有人。
一般来说,对于经常出现饥不欲食、唇干少饮、大便偏干、手足烦热等脾胃阴虚症状的人来说,喝牛奶确实有好处。
但对于平素就容易胃胀嗳气、大便溏烂、口黏腻不渴、舌苔白厚腻的脾虚湿困者,喝牛奶反而会损伤脾阳、阻碍气机,影响人体运化功能。
当然,如果您想了解自己是否适合用牛奶来养胃,不妨试喝一下。
如果喝牛奶后出现腹胀、肠鸣、腹泻、反酸、嗳气、舌苔厚腻,那你很可能就不太适合喝牛奶了。
04山药:代替主食才可以
山药富含多糖,这种成分对胃黏膜可能会有保护作用,相关的研究也有很多。
所以说山药养胃,可能是有点道理的。
不过,山药作为薯类食物的一种,含有大量的淀粉成分,完全可以代替主食食用,或者是作为加餐食用。
切忌吃完主食再吃山药,那不是养胃,是养胖。
05红茶:只是不太伤胃而已
冬天了,不少人会喝些红茶来“暖胃”,并认为红茶有养胃的功效。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虽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对胃的刺激性确实比绿茶要小,但红茶却没有养胃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人来说,红茶中的咖啡因同样可能会促进胃酸分泌,加重不适症状。
所以说,不要相信红茶能养胃,它只是不那么“伤”胃而已。
如何保护我们的胃?
对于养胃这一大课题来说,与其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如何吃”上,不如把功夫下在“如何做”上。
你的胃最喜欢你做这些事,学着点吧~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人如果吃了过多的食物,超出了消化能力的承受范围,就会消化不良,出现如胀气、反酸、嗳气等症状,引起胃部不适。
01定时定量
即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还是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使胃坚持有规律的活动。每餐还应坚持食量适度。
02温度合适
过烫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都会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引发胃病。
03细嚼慢咽,忌边吃边说
边吃边说,不仅没礼貌,还会随食物咽下更多的气体,气体越多,越容易有嗳气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可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对胃黏膜有维护作用。
04清淡饮食
高盐食物不仅增加高血压风险,也会损伤胃黏膜。偶然的损伤可以快速修复,但如果一直是高盐饮食,这种损伤就是持续性的。
05忌饮高度酒
酒精含量在20°以上,每小时饮用超过毫升,就可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不想喝出胃病,就避免饮用高浓度酒,当然,能不饮酒就最好了。
06饮水择时
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消化。
放松精神
人的精神状态能够直接作用到胃功能上,一旦精神压力过大,就会导致食欲降低、胃酸、胃痛、胀气、口干舌燥、或者暴饮暴食等现象,可以对胃功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注意饮食安全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后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的细菌,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别乱吃药
很多药物都会对胃造成刺激,比如阿司匹林。在用药期间,要重视对胃的保护。
肠胃不适一定要及时就诊,勿把小病拖成大病。现代技术无痛胃镜检查舒适安全,防胃病最好是防未病。
来源:养生中国综合科普中国、*穗平说脾胃、浙江大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