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宝宝知道苏雯
孕期、哺乳期食谱,今天这篇文章通通都搞定!
母乳是妈妈能给孩子的最完美的食物,而且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也真是因为其重要性,自从妈妈有了奶,就没少被周边的人说?
这个不能吃,会回奶?
这个不能吃,对宝宝皮肤不好!吃多了还会变*!
这个梨也不能吃性凉,对宝宝肠胃不好!
听话,把这个营养汤喝了,对娃好!
......
妈妈为了孩子可以忍一切所不能忍,即使热爱的美食摆在面前都可以不为所动,但是若盲从对宝宝和妈妈其实都是有害的。
先透露一顿营养食谱:
早餐:黑芝麻南瓜紫米包、牛奶、双色贝尖、凉拌松仁马蹄玉米粒
加餐:蘑菇蛋皮汤、水果
中餐:薏仁糙米蜜豆饭、荠菜滑山鸡片、黑豆苗芦蒿炒豆干、白水猪肝
加餐:海带肚条汤、酸奶
晚餐:杂粮馒头、清蒸鱼、山药木耳肉片、红豆粥
睡前:鲜牛奶
忌口!
这些东西,哺乳妈妈要忌口!
严格意义上讲,除了含酒精的食物和未经加工的鱼肉蛋类动物性食物,并没有什么是哺乳期一定不要吃的食物,只是量多量少和烹调方法罢了。
1.鱼肉蛋加工熟透
就鱼肉蛋而言,一定要加工熟透,有的妈妈喜欢吃生鱼片,而生鱼片除了容易导致肠道感染,还有寄生虫隐患,哺乳妈妈一定不要吃。
2.含酒精的食物
含酒精的食物,除了酒类,还包括米酒和醪糟,其中的酒精,并不会因为加热而完全挥发,是可以经由母乳被宝宝摄入的,导致宝宝睡眠不实和酒精戒断症状,对神经系统、肝脏和心脏等脏器的发育,非常不利。
过敏!
母乳喂养的宝宝过敏,是因为妈妈饮食导致的吗?
母乳喂养的宝宝,确实有可能对妈妈吃的某一类或某几类食物或者食品添加剂过敏。
1.可疑的过敏症状
遇到可疑过敏症状,如严重的消化道症状(腹胀、腹痛等)、皮肤症状(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呼吸道症状(喉炎、喘息发作等)等,请一定不要盲目避食某些可疑食物!
2.解决方案
若出现上述不适,要尽快请儿科相关专业的医生和营养师帮助判断排查是否确定为过敏,一旦确定是,妈妈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停吃这种食物一段时间。
营养品别盲吃!
哺乳妈妈可以吃牛初乳吗?
很多妈妈问,宝宝抵抗力不好,能不能吃牛初乳?
不建议哺乳妈妈吃牛初乳,有诱使性早熟的可能性。母乳中的免疫因子是足够满足宝宝需求的。
营养!
这些东西,哺乳妈妈可以适当多吃!
哺乳期妈妈的饮食,强调在“均衡”的基础上,提供充足的热量、蛋白质、铁、钙、水分。妈妈们必须要在吃饱三餐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各种汤羹类。
1.热量
食物中,提供热量的主要食材,应当来自粮谷类和膳食脂肪。大米、白面和粗杂粮搭配,应当是每一餐的基础,全天总量不要少于半斤。
2.蛋白质及钙铁锌
在以上基础上,丰富各种新鲜蔬菜的品种,并保证充足不过量的肉蛋奶等优质动物蛋白质的摄入。
适量!
这些东西,哺乳妈妈不宜过量饮用!
1.下奶汤喝多了也不好
①汤喝多了吃不下饭
中国传统习俗中,哺乳期的饮食,尤其是月子饮食,离不开各种“下奶汤”——猪蹄汤、排骨汤、鸡汤、鲫鱼汤等,每天好几大碗,很多妈妈被这些汤灌了个水饱,且因为过于油腻而完全没有胃口正常吃固体食物。
②固体食物营养价值更高
从营养学上讲,上述做法是南辕北辙的,固体食物的营养价值,是远远大于汤类的,汤类中仅含有脂肪和少量可溶出性氨基酸、少量水溶性无机盐和维生素。虽然液体摄入量够了,但总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却不达标,导致宝宝要么体重增加不理想、要么虚胖。
③汤水过多,对产后体型恢复不利
妈妈经由那些传统的猪蹄汤、排骨汤等喝进肚子里的脂肪,基本上都堆进了自己的身上,对于产后体型的恢复极为不利。
所以,汤汤水水是应该喝的,毕竟足量的乳汁分泌需要大量液体,但是一定要在吃饱的基础上。
2.鱼虾/海鲜、水果也别多吃
除了汤水,还有两类食物容易被多吃:鱼虾/海鲜、水果。
①鱼虾/海鲜
鱼虾/海鲜的铁含量没有禽畜肉多而钠元素含量却相对高,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不够理想,且工业排污导致的重金属残留可能较多,所以,每周吃2~3顿即可,并不建议每天甚至每餐都吃。
②水果
水果,营养相对单一,每天不要超过1斤,否则容易影响营养更为全面的正餐食物的摄入量。
另外,请哺乳的妈妈不要为了恢复体型而用水果替代主食。
特殊情况!
素食妈妈的营养需如何保证?
素食妈妈饮食中,来自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不及动物蛋白质。
1.不是完全素食
如果不是完全素食(饮食里还有鸡蛋和奶类),就请适量增加蛋奶类食物的摄入量。
2.完全素食
如果完全素食,要警惕蛋白质、铁、锌等元素的摄入不足,要多吃一些大豆制品(如豆腐、豆腐干等)、坚果、花生和芝麻酱。
并且,主食最好是几种杂粮、杂豆和白米、白面的组合,有助通过氨基酸互补提高吸收率。
另外,纯素食妈妈的膳食烹调油的使用可以稍微多一些,帮助增加热量、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
补充钙剂和复合维生素,对于素食妈妈是比较有必要的。
食谱!
明星推荐孕期饮食、月子餐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篇文章,讲的挺好的,大家也看看吧。
文章来自宝宝知道,更多孕产育儿精彩内容,请下载“宝宝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