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冯佳志通讯员崔新娟崔鹏
11月1日至7日,年温县铁棍山药文化周活动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这是怀药种植户期盼一年的大事,是各地“吃货”等待已久的喜事:持续推进的温县铁棍山药统购统销模式,焕然一新的温县铁棍山药新包装、新形象,让“不是所有山药都叫温县铁棍山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霜降过后,温县公顷铁棍山药进入丰收期。田地里,挖掘机挥舞臂膀挖沟开槽,深至1.5米的槽沟内,农民用铁锹小心翼翼地将生长在土层深处的铁棍山药一根根刨出、搓掉泥土。这一根根看似寻常的铁棍山药营养丰富、甘甜面香,自古就有“神仙之食”的美誉。人们这样形容它:“不屈不弯,来自土里的灵丹;毛须锈斑,孕育如玉的内涵。”近年来,铁棍山药多次被央视推介,市场销售劲爆,在“年货大战”中长年“笑傲江湖”,曾被拼多多“家乡好物节”赋予“养生顶流网红”称号。
温县是怀山药、怀地*、怀菊花、怀牛膝“四大怀药”的原产地。正如温县县委书记杨磊在“中国推介”活动中所言:“铁棍山药位居‘四大怀药’之首,富含18种氨基酸和10余种微量元素及其他矿物质,先后获得国家工商、质检、农业三大地理标志,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为全国为数极少集齐‘三标一品’的农产品。”
今天,“年铁棍山药文化周”盛装开启。从年首届温县铁棍山药文化节举办至今,温县已连续举办了12年。穿越该县余年的铁棍山药种植史,我们探寻解锁铁棍山药从“神仙之食”到“百姓餐桌”的密码。
铁棍山药被誉为“神仙之食”,除了其药食同源的功效被历代名医推崇之外,还因其品质道地为皇家御贡、贵族独享的食材。
熠熠千年,灼烁重现:那是公元前年,卫桓公以铁棍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时的虔诚;那是唐宋时期,取道古丝绸之路惠泽西亚、西欧等地的辉煌;那是明代,随郑和船队漂洋过海传入东南亚、中东、东非诸国,被赋予“华药”的荣耀;那是公元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无上荣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今,铁棍山药从“皇家贡品”变成“馈赠上品”,走上“百姓餐桌”。
“破圈”的印记里,有闪光的年轮:年温县铁棍山药被国家技术检验检测监督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年温县被授予“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称号;年“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四大怀药”获“中原贡品”称号;年温县被评为国家级出口“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年温县铁棍山药及其制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年温县铁棍山药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温县铁棍山药获得“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年全国山药科技创新联盟在温县成立;年温县被评为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年温县承担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
漫漫年的种植史中,铁棍山药曾多次濒临绝种境地。
民间有“九年磨一剑,地气蕴怀参”的说法。铁棍山药被种植户称为“夺地气”的作物,不仅对土壤、气候要求很高,而且土地九年左右才能轮作一回。一块垆土地,九年的守候,七个月耕作,才收获一季铁棍山药,这极大地限制了铁棍山药的产量。加之铁棍山药的种植及采挖工序较为繁重,需深掘、细挖,才能让铁棍山药完整地“出土”。因此,在社会动荡、战乱纷争的年代,农民不得不改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维持生计,铁棍山药也几度面临绝种的危机。
然而无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温县人始终年复一年地精心保留着山药“种栽”。好年头成片种植、灾年景空地留种,毫不惜力地耕作、默默无私地传承,让天赐古温的无价之宝生生不息。
新时代,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注重营养搭配。从年起,温县大力发展怀药,农业部门对铁棍山药提纯复壮,加工企业开发出多款怀药新产品,使温县怀药产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加大“四大怀药”的种植与产品开发力度,注重铁棍山药品牌打造,注册“温县铁棍山药”商标,创建国家级“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加快了温县“四大怀药”产业化发展步伐。
证明商标、驰名商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温县铁棍山药品牌越打造越响亮,已成为焦作怀药文化的代表元素、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在全国也有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从“神仙之食”到“百姓餐桌”,一代又一代温县人守着温厚纯笃的初心、带着温恭直谅的丹心、捧着温润而泽的匠心,将铁棍山药这一古温大地宝贵的馈赠,“搬运”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编辑:马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