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山药都是竖着长,而巨野县董官屯镇义和庄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浅生槽种植模式”,种出了“横着长”的紫山药。
10月27日,在巨野县董官屯镇义和庄村的一片种植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方岭现场就挖出一根又粗又大的紫山药。这种山药不光表皮是紫色的,果肉也是紫色的。用刀切开后,山药的果肉切片呈现出晶莹剔透的亮紫色,有一种如玉般的质感,看上去就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食欲。
李方岭介绍,这种紫色的山药,名叫紫玉淮山,是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江西省引种的。紫山药也称紫人参,肉质紫红色,花青素含量比较高,富含淀粉、多糖、蛋白质、皂甙、淀粉酶、胆碱、氨基酸、维生素、钙、铁、锌等20多种营养素。由于蛋白质含量很高,所以常吃紫山药有宜于皮肤保湿,还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被视为养生珍品。
传统的山药种植,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沙土地,在地里面挖1-1.5米左右的种植沟,然后再打眼,埋种、封沟……,山药竖着扎根,竖着长。李方岭说,他们采用的是“浅生槽种植模式”,只需要挖开20公分左右的浅表土层,放入一个特制的U型塑料浅生种植槽,将稻壳铺在槽内,并在顶端预留出放种子的空位。再将浅生槽竖着平放在10-15度的土坡地上,然后撒上5cm厚的土层,将紫山药种放入预留的空位里,最后在表面铺上一层地膜,埋上土。
这样以来,包裹着紫山药的浅生槽就阻挡了紫山药向地里生长的道;其次,种子生长会因为重力表现出向地性,所以要将浅生槽放在小斜坡上,这样它就能顺着管槽定向生长,也就是让紫山药“横着长”了。
李方岭说,这样种植出来的紫山药,个头更大、更直,表面更光滑。此外,因为表面只有一层薄土覆盖,昼夜温差对作物产生的影响更大,使得其营养含量更丰富。相比传统种植法,浅生种植还能节省更多的人工成本,单是采挖时的人工成本就能比传统方法的低40%。
目前,这家合作社一共种植了80多亩地的紫色山药,平均亩产在斤左右,每斤山药售价8-10元,主要是销往天津和东北地区,合作社一年能获利多万元。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念东通讯员谢新华臧东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