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日寒露,什么是寒露,寒露有什么习俗,养 [复制链接]

1#

明日寒露。

寒露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0月8日或9日。这一时节,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为露珠,覆盖在花草树木上,使整个大地变得一片清新。寒露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活动时节,人们在这一时期收获庄稼、储存粮食,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准备。

寒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已有关于寒露的记载。《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这里的“白露”即为寒露的前身。汉代时,“二十四节气”已经有“寒露”这一节气,这标志着寒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寒露时节,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在寒露的浸润下,各种粮食作物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寒露的来临,预示着秋天的丰收即将结束,而冬天的脚步已经悄悄来临。在这个时节,农民们忙着收割稻谷,把收获的粮食储存起来,为寒冷的冬天做好准备。

在南方,人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茶是一种用茶叶和各种中草药熬制而成的饮品,它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在寒露这一天,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茶叶和草药,精心熬制出一壶壶香醇的寒露茶。无论是亲朋好友聚会,还是工作疲倦时,喝上一杯寒露茶,都能让人心旷神怡。

除了寒露茶,人们还会制作各种寒露美食。在浙江一些地方,人们会用糯米粉做成“寒露团子”,寓意团圆和美满。团子外皮软糯可口,内馅则丰富多样,有豆沙、芝麻、花生等。而在广东地区,人们则会用粳米磨成粉,蒸成“寒露粿”,形状各异,色香味俱全。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享受,更传承了一种文化的韵味。

寒露时节也是祭祀的重要时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表达敬畏、祈求平安的方式。人们会在寒露这一天祭祖、祭神,以缅怀祖先的恩德和祈求神灵的保佑。此外,一些地区还有祭月的习俗,人们会在夜晚摆放祭品,向月亮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江苏部分地区,人们有在寒露时节“吃秋”的习惯。所谓的“吃秋”,是指在这一天吃一些新鲜的秋季水果和蔬菜,如柚子、梨子、藕等。人们相信,这些新鲜的果蔬能够消暑解热,滋补身体。此外,福建闽南地区的人们在寒露期间则有“斗百草”的习俗。人们会到田野间采来各种花草植物,比试谁能找到花草植物上的露珠更多。

寒露节气还是一个极好的赏秋时机。此时层林尽染、红叶满山。无论是香山公园的红叶,还是九寨沟的五花海,都让人流连忘返。在凉爽的秋夜,漫步于枫林中,听着踩在落叶上的声音,感受这个季节特有的宁静与诗意。

寒露的民间活动

除了上述习俗和风韵外,寒露期间还有许多民间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有打枣节、送羊节、赏枫节等。

1.打枣节

打枣节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民间节日,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等地区。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庆祝秋收季节的到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古代农民起义领袖窦尔敦。在打枣节期间,人们会聚集在枣树林中,手持长竿或竹篙打枣子。打下的枣子不仅可以自己食用,还可以制作成各种美食如枣糕、枣酒等。此外,打枣节还是民间艺人表演和交流技艺的机会,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舞狮、舞龙等都会在打枣节上出现。

2.送羊节

送羊节是流行于晋北地区的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之后。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和送寒衣给祖先。在送羊节期间,人们会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羊或鹿等动物形象,称为“面羊”或“面鹿”。这些面制动物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内部填充了各种美味佳肴和药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祭祀祖先时,人们会把这些面制动物放在祖先的坟墓前以示敬意和孝心。此外,送羊节期间还有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如舞狮、舞龙等。

3.赏枫节

赏枫节是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民间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陶渊明和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在赏枫节期间,人们会登上高山或去到公园等自然景观优美的地方欣赏红叶和秋景。同时还会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如吟诗作画、品茗论诗等。

在寒露时节,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人们应注意进补,但进补不可乱补,需要注意以下禁忌:

1.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了开支,又害自身。例如,过量服用鱼肝油会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和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进补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因此,进补前应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补品。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因此,进补要适量,不可过量。

4.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因此,进补时应注意饮食清淡,不可过多食用肉类。

5.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食物的养生作用,选择合适的食材进行食补。

6.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因此要重视保持大便通畅和定时排便的习惯,以促进身体排出毒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